
Leica II 的问世是徕卡相机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第一台内置对焦耦合系统的相机,自此所有徕卡镜头,无论35mm还是135mm焦距,都可以简单耦合到单一相机,相机与不同镜头对焦调节联动,通过对焦窗口实现准确对焦。徕卡II创新的集成对焦耦合系统加上之前徕卡I A型开创的快门系统、徕卡I C型实现的可换镜头系统是早期徕卡相机对35mm摄影器材发展的三次“革命性”的变革,奠定了近代相机的基础。

Leica II在美国市场被称为 Leica Model D,在法国市场被称为 Leica Couplex,它于1932年春季德国莱比锡展销会上推出,第一台徕卡II相机(序列号71200)从1932年二月开始生产,量产一直持续到1939年,之后二战期间和战后陆陆续续生产了不到1000台,总共52509台。和徕卡I型相似,由于后期大量徕卡II升级到III/IIIa,或加装闪光灯同步控制,存世的原装徕卡II存量并不大,好的品相更是可遇不可求。对于巴纳克相机爱好者而言,综合考虑收藏性和实用性,也许徕卡II永远是第一台值得考虑入手的选择。
除了内置对焦耦合系统,徕卡II型相机的设计和之前的徕卡I型相机很类似,唯一的改进是倒卷旋钮变细并可向上抽出,更方便倒卷操作,这个专利设计也成为之后所有巴纳克相机的标准。

早期黑漆版徕卡II(1932年第一批次版)的设计有些不同,是收藏者热衷的“标的”。
曝光速度拨盘的直径为15.5mm的大拨盘,后期改为13.5mm的小拨盘;
速度拨盘下方的顶盖座更圆润凹陷,被收藏者戏称为“马桶座”造型,这和后期没有凹陷和更加直角的设计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因为后期徕卡II采用徕卡III的设计,以方便将来升级和部件互换。
部分早期徕卡II相机的对焦窗口是内置黄色滤镜的,可以降低反差,有利于在暗光环境更好的对焦,当然成本会高一些,后期版本取消黄色滤镜很可惜。
早期徕卡II的机身是沿用徕卡I A/C型的机身,后面有调整镜头焦距的预留螺孔,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
早期徕卡II底盖固定钮比较小,1933年出厂序列号111551之后的相机改成大钮。

1933年开始生产镀铬(Chrome)徕卡II机型,这也是莱兹第一次尝试整机镀铬并在后续机型逐渐全面取代黑漆版本,镀铬更不容易磨损,但很多徕卡爱好者偏爱“黑漆版”磨损漏铜的感觉,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从这台1937年产的“镀铬版”徕卡II(编号241958)可以看到几个地方和早期“黑漆版”明显不同,包括速度拨盘直径、速度拨盘底座设计、前取景窗口设计、底面板固定钮大小以及“D.R.P.”的位置等。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徕卡II是所有1932年之后徕卡相机中唯一“镀铬版”比“黑漆版”少的机型,“镀铬版”大约占30%的产量,所以市面上“镀铬版”的徕卡II更少见,相同品相价格也更贵些。
徕卡II得益于内置对焦耦合系统,不需要估焦或使用外置测距器,大大提高了出片率和摄影效率,让我们来体现一些样片效果吧。


初春•伦敦
二零二一年三月